從2013年寧波公共自行車和市民見面以來,累計租車量超過6400萬次。然而,隨著市民需求不斷上升,在一些“熱門”網點,早晚高峰車輛租車還車難成了行業管理中的普遍頑疾。
昨天,寧波市政協委員劉慧杰走出政協委員小組討論會場后告訴本報記者,公共自行車是一項公共事業,建議學校、社區、企業等社會力量參與,破解公共自行車借還的“潮汐”難題,提高公共自行車的使用率。
現象:“租還”兩難是普遍現象
公共自行車短途出行,成為委員劉慧杰日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正是日常中的觀察調研,讓劉慧杰發現一些熱門網點“租還”兩難是普遍現象。
“像租車量很大的東門口服務點,早高峰7時到10時期間,晚高峰17時到20時期間,租不到車是常有的事情。我了解過,早晚高峰的租還量次占該網點全天的一半左右。”劉慧杰說。
據了解,寧波公共自行車潮汐現象主要呈現四個特點:明顯的時間性、輻射流向性、區域單向性以及區塊性。潮汐現象集中表現在周一至周五期間,且早晚高峰的租車量約占全天租車總量的一半。居民區早高峰租車、晚高峰還車現象較為突出,商貿辦公區則反之。
探因:出行規律導致需求集中爆發
劉慧杰說,潮汐現象是公共自行車行業普遍存在的現象,而究其原因,各地也是大同小異。
事實上,市民高度一致的出行規律導致租還車需求集中性爆發。以通勤為主的出行需求在早晚高峰兩個時段內集中性爆發,在居民區和商業辦公區網點形成了潮汐現象。
劉慧杰從市公共自行車管理部門了解到,公共自行車服務網點大致可分為商業辦公型、居民區型和復合型。商業辦公型網點早高峰車輛凈流入,晚高峰車輛凈流出,居民區型網點則與其相反。
雖然公共自行車管理部門已經在探索、實行一些解決辦法,但公共資源有限,并且早晚高峰道路資源緊張,調運車調運效率受阻,導致潮汐現象難以徹底解決。
據統計,海曙區224個網點中,有176個存在不同程度的潮汐現象,但受到人員管理、公共場地的限制,能夠設立下架點并推行有人值守服務的網點僅8個,剩余網點的潛在租車量難以被開發。
建議:社會力量參與“租還”管理
劉慧杰說,一方面政府部門應加大對公共自行車網點布局,增加車輛、管理人員投入;另一方面,可以多方面引入社會力量參與公共自行車的管理,如簡單的上架、下架等操作,提高車輛使用率。
為此,他建議,接下來政府在開拓新網點的同時,要挖掘現有熱門網點的潛力,在全市呼吁社區、企業、志愿者就近就便參與高峰期租還服務,形成社會力量參與公共自行車管理的共建共享機制,讓更多人選擇這種低碳的方式代替短距離內私家車出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