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食安辦、市市場監管局】
2013年2月,市政府印發《寧波市百萬學生餐飲安全工程2013-2015年行動方案》和六個子工程方案,并列入當年全市“三思三創”主題教育實踐活動9項“惠民利民”專項行動之一,列入人大常委會食品“五放心一安全”專項檢查內容。各地各部門按照市政府要求,加大資金投入,夯實基層基礎,加強執法監管。
一、百萬學生餐飲安全三年工程取得的主要成果
截至2015年12月底,全市累計完成學校食堂基礎設施改造提升項目732個,完成投資約4.8億元。對于糧、油等大宗商品采取政府或集中招投標制度,實行統一配送,探索企業和學校對接、基地和學校對接等多種采購模式,全市學校食堂大宗物資采購,統一配送、定點采購率由2013年的56%提到目前的93.40%。全市A、B級學校食堂比率由68.62%提升到了88.91%,且全面實行“五常法”管理;全市累計制止取締校園周邊無證攤販5000余起,校園周邊餐飲單位持證率提升到99.47%;加大對訂餐平臺信息公開監管力度,建立健全網上訂餐監管網絡,實現“線上線下”的同步監管。結合食品安全“321示范工程”創建活動,建成省、市食品安全示范學校食堂183家;建成陽光廚房981家,占全市已建成餐飲單位陽光廚房總數的55.5%;每年定期組織全大市新生食品安全知識測試,食品安全知識知曉率均在90%以上。省政府確定的各項指標都已超額完成,全市學校食堂及校園周邊食品安全情況明顯好轉。
二、抓住關鍵,確保百萬學生餐飲安全工程落到實處
(一)抓示范創建,有機結合夯實校園及周邊食品安全基礎。
三年來,寧波將校園及周邊食品安全與各項示范創建工作相結合,有效夯實了基礎。將校園及周邊食品安全整改提升工作與浙江省餐飲服務食品安全“321范工程”、平安城市、文明城市、衛生縣城等創建工作等工作有機結合,將校園及周邊食品安全整改與提升工作作為示范創建過程中的重要抓手,一方面示范創建等工作有效帶動了校園及周邊食品安全環境的改善與提升,已有越來越多的學校食堂成為省市級加入到“示范學校食堂”行列,截止目前寧波已建成省、市食品安全示范學校食堂183家,全市品牌超市進校園率達到82.3%;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示范學校食堂、AB級學校食堂、校園周邊示范單位的建成大大推動了各項創建工作的開展,從而形成了校園及周邊食品安全整改提升與“示范創建”等工作相互促進,共同提高的局面。
(二)抓專項治理,始終保持校園及周邊食品安全高壓態勢。三年來,寧波將嚴查嚴打作為保障學校及周邊食品安全的重要措施,抓早抓細抓落實,圍繞春秋季開學、中高考等重要時段,定期開展校園周邊食品安全專項整治。在此基礎上,2015年全市安排部署并實施了校園及周邊食品安全“百日攻堅”專項行動,深入排查校園周邊食品安全隱患,加大監管力度,嚴懲違法行為,有效遏制了校園周邊“三無”食品多、小商小販占道多、無證經營多等現象。2013年以來,全市共累計制止取締校園周邊無證攤販5000余起;全市共辦理學校食堂及周邊餐飲單位違法違規案件382起,罰沒款共計149.25萬元,將校園周邊餐飲單位持證率提升到99.47%,有力保障了校園及周邊食品安全。
(三)抓督促指導,努力提升校園及周邊食品安全總體水平。三年來,寧波建立健全幫扶指導工作機制,對于列入改造提升的學校食堂,以及校園周邊新開辦的小食雜店、小餐飲店,提前介入,上門指導,幫助其合理規劃店面布局,積極推行“五常法”管理。在此基礎上,加大監督檢查的力度和頻次,對設施、條件達不到標準和要求的,督促其整改落實,把好開辦前的準入關。對于學校食堂,明確校長是校園食品安全的第一責任人,嚴格落實學校食堂食品安全主體責任,督促其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機構及責任體系,全面推廣以視頻直播、可視玻璃隔斷等方式展示食品制作過程的“陽光廚房”,不斷提升學校食堂的專業化、標準化、規范化水平。目前,全市共有981家學校食堂建成“陽光廚房”并投入使用。
(四)抓宣傳教育,積極推進校園及周邊食品安全社會共治。三年來,寧波把社會共治這一監管抓手運用到學校及周邊食品安全監管工作中,鼓勵和引導學校師生、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深入開展“食品安全校園行五個一”活動,通過“小手牽大手”等宣傳教育活動,進一步增強廣大師生和家長的食品安全意識,有條件的學校還成立了由師生、家長和校方等代表組成的“學校食堂膳食委員會”,對保障師生食品安全、預防學校食物中毒及食源性疾病發生起到了積極作用。
(五)抓規范提升,進一步促進校園及周邊食品行業健康發展。三年來,寧波把行業提升發展作為監管的最終目的,堅持“監管、規范、提升”三步走,深入開展校園周邊特色餐飲街建設。比如,江北區在寧波大學周邊建設“東街里”餐飲一條街,積極推行“陽光廚房”建設、食安險投保、自主化管理等監管方法和手段,將其打造成全市首個小餐飲“陽光廚房”全覆蓋的示范街。及時規范網上訂餐市場秩序,加大對訂餐平臺信息公開的監管力度,建立健全網上訂餐監管網絡,實現“線上線下”的同步監管。比如,鎮海區選取“寧大步行街”為網絡訂餐先行區,多次對該片區78家餐飲單位進行集中整治,檢查餐飲單位200余家次,對無證經營單位堅決取締。
三、探索創新,著力提升學生餐飲安全上新臺階
(一)引“食品安全責任險”保校園及周邊食品安全底線。我市已有鄞州區、海曙區、江北區等地探索引入“食品安全責任險”保校園及周邊食品安全底線。鄞州區、海曙區由政府出資數百萬元為轄區內所有學校投保,當轄區內發生輸入性、區域性的群體性食品中毒事故,責任主體不能確定或責任主體經濟賠償能力不足的情況下由政府托底購買保險服務;同時海曙區財政安排100萬元補貼經費,實行專款專用,對參加食品安全責任保險的校園周邊餐飲、商超等相關單位第一年可以享受50%保費補貼,第二年可以享受40%保費補貼,第三年可以享受30%保費補貼。江北區“東街里”美食城位于寧波大學附近,是周邊大學生餐飲消費重地,該美食城負責人為麾下的33家小餐飲店抱團投保了食品安全責任險,確保食品安全事故發生時,消費者最高可獲賠2萬元,每次事故最高獲賠10萬元。食安險保校園及周邊食品安全底線大有可為。
(二)創“嚴管街區”促校園及周邊食品安全提檔升級。我市已在鎮海區、寧海縣等地通過基層實踐探索建立校園周邊嚴管區。鎮海局通過打造高標準、嚴規范、零容忍的食品安全監管品牌,實現區域內食品企業的守法、規范、誠信、和諧經營;通過嚴格準入,拔高生產經營門檻;嚴密治理,規范企業經營行為;嚴厲打擊,提升業態安全水平;建章立檔,形成長效監管機制;廣泛宣傳,打造放心食品監管品牌。寧海局則通過建立“黨員責任崗”在校園周邊著力打造“嚴管示范街區”,全體機關黨員干部分成35組,每2人一組,并配有小組長,每組聯系包干2家小餐飲單位,對包干聯系的餐飲單位開展實地指導,逐家上門督促整改,從而有效達到食品銷售、餐飲經營單位的安全意識、守法經營、規范經營、誠信經營、業態形象“五提升”。“嚴管街區”促校園及周邊食品安全水平提檔升級值得推廣。
(三)領“食安員互查”強校園及周邊食品安全根基。我市已有江北區、象山縣創新機制,引領學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員開展聯合交叉檢查方式。一是摸清底數,優化人員配備,以A級學校食安員為組長,責任心較強的B級學校食安員為副組長,每組人員合理交叉配置,同時監管部門設置督查組對互查工作進行實時跟蹤督導;二是培訓指導、明確目標任務,聯合交叉前,明確正副組長職責、檢查期限、檢查注意事項,實施檢查時對五常管理完善、色標實施到位、陽光廚房已創的學校食堂進行重點學習交流,對照《浙江省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監督大中型餐飲動態等級評定標準》進行洋細培訓講解;三是聯合督查,跟進長效監管,根據檢查結果、各組積極交流,分析存在問題,探討下一步對策措施,督查組則對存在問題及時跟進處罰,對學校校長進行約談,并在教育局內網公示檢查結果以強化學校第一責任人的食品安全意識。“食安員互查”機制有效節約監管資源、提升學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員食品安全管理水平,夯實了校園食品安全的根基。“食安員互查”強校園食品安全根基有效
(四)借“智慧監管”提校園及周邊食品安全監管效能。市場監管部門傳統的監管還依賴于眼看、手摸,查臺帳等較為粗放的監管方式,缺乏快速檢驗技術、信息化監管、移動執法等基礎保障。我市慈溪市、江東區試點了“智慧市場監管”,通過“智慧監管”有效提升了基層監管工作的規范化水平和效率,同時初步實現監管結果的“大數據”分析與應用,并建立起起規范完整、實時高效、可溯可查、責任明確的食品安全日常監管工作機制,同時還借助標準化方式規范檢驗檢測,提高了快檢技術針對性和有效性。
(五)探“第三方監理”尋校園及周邊食品安全新出路。我市針對餐飲監管人少事多這一弊端,與餐飲協會等共同探討研究,引入“學校食堂監理制度”的可行性,餐飲協會內部的部門會員單位,本身已建立起企業內部的“食品安全防控”專業部門,并有一批專業人員專門從事內部巡查工作;整合起相關資源,建立起一個專業“第三方監理”機構,該機構主要面向學校食堂等餐飲單位,進行專業的食品安全專業巡查,特別是對學校食堂承包方在履行“食品安全管理”方面給出科學評價,提出整改建議,同時在“五常法”、“陽光廚房”建設的一系列科學管理體系建設方面給予指導;校方根據評估結果要求承包方改進“食品安全管理”水平,并與承包經費給付、續包等系列問題相掛鉤。“第三方監理”將有效釋放監管壓力,提升學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水平,為校園及周邊食品安全管理提供了一個新的選擇與方向。
【市教育局】
2015年12月,全市共有中小學、幼兒園2066所,全市共有學校食堂2180家,其中A級食堂694家,占31.8%,B級食堂1239家,占56.8%,AB級食堂占食堂總數的88.7%,學校食堂《餐飲服務許可證》持證率達到100%,省級、市級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示范食堂創建數量達到60家。2013年全市實施“百萬學生餐飲安全工程”以來,通過教育系統和相關部門的共同努力,學校食堂軟硬件建設均取得了明顯改善,未發生過重大食品安全責任事故。
一、強化政策引導,提升目標要求
(一)制訂實施方案。制訂《寧波市百萬學生餐飲安全工程食堂基礎設施完善改造提升工程實施方案》和《寧波市百萬學生餐飲安全工程食品安全知識宣傳教育工程實施方案》,強化學校食堂基礎設施建設,加強食品安全宣傳教育,增強全體師生食品安全意識。
(二)加強考核督導。將學校食堂升級改造目標分解到各縣(市)區,并列入對各縣(市)區年度目標考核內容。組織專項督查組,先后前往鎮海、鄞州、奉化、寧海、象山、慈溪、余姚等改造任務相對較重的地方進行督查。各縣(市)區結合各自原有的對各鄉鎮、學校的年度考核機制,督促相關學校按期完成改造任務。
二、強化基礎建設,提升硬件水平
(一)推進總體規劃。依據省、市有關文件,根據各縣(市)區編制規劃,市教育局聯合市財政局印發了《2013—2015年寧波市學校食堂基礎設施改造規劃項目》(甬教計〔2013〕378號)。全市2013-2015年計劃實施食堂基礎設施完善改造提升項目730個,投資約45954.668萬元。截至2015年12月,完成學校食堂基礎設施改造項目732個,累計投資4.8億元。2015年寧波市學校食堂基礎設施改造規劃項目數148個,改造金額13519萬元。截至2015年12月,已完成項目150個,完成投資15053萬元。
(二)設立專項資金。針對全市學校食堂基礎設施改造工程地區發展不均、個別學校硬件條件差、經費投入不夠、財政壓力大等特點,市教育局聯合市財政局,設立學校食堂基礎設施完善改造提升專項資金。為規范專項資金的使用,市教育局、財政局聯合印發了《寧波市學校食堂基礎設施完善改造提升工程專項資金管理辦法》(甬教計〔2013〕377號),同時從市級財政性教育經費中設立學校食堂基礎設施完善改造提升專項補助資金。對南三縣、余姚市級經濟欠發達鄉鎮(片),獎勵額度為30%;其他地區改造項目,獎勵額度為10%。全市累計補助獎勵資金5000余萬元。
三、強化創新管理,提升管理水平
(一)進行大宗食品集中配送的探索。2013年,我市成立了寧波市學校后勤物資聯合采購中心授牌儀式和聯合采購中心,并進行了兩次大宗物資聯合招標。市教育局直屬學校,鄞州、象山、余姚、北侖等地學校對于糧、油等大宗商品均開始采取政府或集中招投標制度,實行統一配送,一般主副食品實行定點采購制度,同時探索農校對接、企業和學校對接、基地和學校對接等多種采購模式,降低食品采購成本,保證食品質量與安全。至2015年9月,全市學校食堂大宗物資采購,統一配送、定點采購占比由2013年的約56%,提到到目前的約91%。
(二)推廣精細管理。推行以“常組織、常整頓、常清潔、常規范、常自律”為主要內容的學校食堂“五常法”管理。推進“陽光廚房”建設,全面實行信息公開制度,設立由學生代表、學生家長代表、工會干部、教師代表等組成的學校膳管會,行使對食堂的檢查、監督、評議等職能;建立完善價格聽證制度、滿意度測評制度、工作質詢制度等,促進學生食堂民主管理。對學校食堂服務外包提供商,實行“零租賃”制度。2013年始,市教育局要求全市各校在學校官方網站首頁添加中國寧波網百萬學生餐飲安全工程專頁的鏈接,并在教育局網站首頁添加了該專頁的浮動窗口,以進一步提升社會關注度。同時,要求各校主動“曬出”學生餐菜單,接受社會監督。
四、強化宣傳教育,提升安全意識
按照“百萬學生餐飲安全工程”宣傳教育專項活動方案安排,有序開展各項宣傳教育工作,切實保證每學期兩課時的食品安全教育有序開展,食品安全知識教育已經成為學校日常安全教育的重要內容。同時,每年“食品安全宣傳周”期間,全市各級各類學校組織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宣傳教育。每年組織中小學食品安全知識的測試。其中,2014年12月份,組織對全大市初一和高一新生的食品安全知識測試,食品安全知識知曉率分別達90%和91%,為全省第一。2015年9月14日至18日組織開展了市級學校高一新生的食品安全知識的測試,食品安全知識知曉率達92%。11月份,組織開展全市中小學初一和高一的學生進行食品安全知識測試,食品安全知識知曉率分別達90%和91%。此外,建立了學校食品安全督查和講師員隊伍。依托全市教育系統現有的21名市食品藥品社會監督員,構建了一支學校食品安全督查的專業隊伍,宣講食品安全知識,全程參與百萬學生餐飲安全工程的監督。
【市城管局】
食品安全關系人民群眾健康和生命安全,關系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大局,是當前社會公眾的關注熱點,也是政府履職的重要內容。盡管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內容中并無直接的食品安全監管職責,我市城管部門從工作大局出發,敢于擔當,善于作為,將食品類的無照流動經營違法行為納入日常執法工作的重點管控領域。自我市2013-2015年百萬學生餐飲安全工程啟動實施后,我局周密部署、精心組織,指導督促屬地城管部門落實有效措施,切實強化校園周邊市容環境秩序的專項治理和常態管控力度,實現了100%排摸、100%整治的工作目標。主要有兩大方面的工作:
一、周密部署、深入排摸,認真做好校園周邊食品攤販專項整治基礎工作
根據我市2013-2015年百萬學生餐飲安全工程的總體部署和要求,我局制定下發了《校園周邊流動食品攤販專項整治子工程工作方案》并進行專題動員部署,要求各地城管部門高度重視,結合街面保序、示范路創建和街面巡控等日常工作,合理制定實施方案、細化工作措施,全面排摸校園周邊環境秩序突出問題,集中力量、強化措施,針對性地組織開展專項整治行動,同時深化勤務機制改革,提高常態長效管控力度,嚴防回潮、狠抓反復,切實鞏固整治效果。
各地城管部門行動迅速、執行有力,結合轄區實際情況,制定了具體實施方案,細化了月度推進計劃,將其列入日常執法工作的重要內容。基層執法中隊對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覆蓋范圍內的3800余家學校進行了深入排查,根據邊排摸、邊勸阻、邊查處的原則,逐步推進專項行動。對校園周邊城市管理存在的難點、重點問題進行了認真分析,研究制定開展校園周邊集中專項整治的具體實施方案,分清問題類別,明確任務,落實責任,集中時間、集中力量組織整治。
二、突出重點、強化措施,確保校園周邊食品攤販專項整治取得實效
一是加強敏感時段的巡控力度。近年來,我市城管部門按照保序拓面、示范升級的總體要求,持續推進街面保序及示范路創建工作,指導督促各地分類分片管理,全面遏制核心區域、重點區域市容亂象。根據學校周邊無證食品攤販的特點,各地城管部門在完善日常巡控機制、加大管控力度的同時,實行彈性工作制,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定崗執勤、機動巡查等方式,特別在上學、放學等時段實施定人、定點、定責管理,有效制止無證食品設攤以及亂停車、亂占道等違法行為。
二是開展突出問題專項治理。根據前期調查排摸和日常巡查執法掌握的情況,我局按照區域聯動、部門聯動的工作原則,組織開展了全市校園周邊階段性集中整治行動,一批校園周邊市容管理頑疾問題得到有效破解,校園周邊無證流動食品攤販高發態勢得到了初步遏制。同時,在每年3月、9月開學之初,我局指導各地城管部門開展為期一周的以食品流動攤販為整治重點的校園周邊市容環境“凈化”行動。在今年專項行動收官之年,我局強化問題導向、需求導向,全面啟動實施了“校園、醫院、菜場、重要商圈”等“四個周邊”專項整治,按照邊排摸、邊宣傳、邊勸導、邊整改同步推進的原則,重點整治校園周邊流動攤販,努力解決一批突出問題,攻克一批難點頑癥。
三是創新日常巡控機制。按照“動態巡控、疊加監管、以動制動、見人見效”的總體要求,我局積極指導各地在用好用足現有執法力量的基礎上,召開全市勤務工作現場會,指導各地根據實際情況不斷深化勤務機制改革,靈活運用定崗執勤、機動巡查等方式,全面落實網格管理、動態巡控、環境衛生責任制等工作機制,深化對有效執法手段的探索實施,不斷優化力量配置、創新管理手段、強化街面管控,著力提高城管執法的出勤率、管事率、見效率,不斷提升城市管理精細化水平。
四是強化日常督查考核。為督促各地城管部門有效落實校園周邊管控措施,市、縣(市)區兩級城管執法督查機構以常態實地檢查、專項重點督查、重點點位抽查、基層走訪了解等多種形式,對校園周邊無證攤販專項整治行動進行了全程跟蹤督查,將督查考核發現的有關問題及時反饋責任單位落實整改并組織復查,直至整改完畢。
五是加強宣傳引導。良好的校園周邊市容環境的不僅需要政府職能部門的積極作為,同時也需要學校、廣大師生及家長的共同配合。因此,我市基層城管執法部門利用城管工作進學校、城管學校、共建公約等活動載體,定期走訪學校,征求學校意見,及時反饋整治信息,實現與校方及廣大師生的良性互動,并利用校方的宣傳和教學載體,多角度、多方位宣傳城市管理法律法規,努力提高廣大學生的安全意識、文明意識,自覺抵制無照流動經營物品,自覺維護校園周邊環境,不斷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下步,我市城管部門按照食品安全的總體部署和要求,繼續加大對食品類無照經營行為的取締查處力度,配合做好食品安全監管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