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農村品質發展美麗經濟
象山縣泗洲頭鎮何婆嶺村
何婆嶺村位于象山縣泗洲頭鎮西北部,北接西周鎮,西臨新民水庫,與象山縣城相距30公里。全村總人口125戶,共375人,水田面積200畝,山林面積2100畝。村莊依山傍水,風景秀麗,擁有豐富的林、竹、茶等自然資源。該村先后獲評市級特色村、市級生態村、市級衛生村、市級文明村、縣旅游特色村、縣新農村建設先進村。
何婆嶺自2013年開始,秉承“鄉村原生態景區化”理念,以“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等專項行動為契機,結合提升村和旅游特色村建設,積極打造生態園林型村莊。積極開展污水治理,建成日處理量420噸的污水處理池1座、公廁2座,鋪設污水管道800米,全村污水處理率達到100%。持續推進垃圾農戶源頭分類,通過張貼海報、入戶發放資料等方式深入宣傳倡導垃圾分類知識和理念,配備保潔員實現垃圾日掃日清并分時段運送,建成太陽能垃圾處理站1座并開展垃圾無害化減量處理。大力創設宜居美居環境,廣泛發動全村黨員干部群眾參與建設,遵循原有格局,保持原汁原味,不盲目拆舊建新,充分利用梳理式改造拆下來的木頭、石頭、石板、磚瓦等材料建成各種式樣的亭臺、欄桿、擋墻、花壇、游步道等園林小品,形成了“村在景中、景在村中”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麗景色。全村共拆除危舊房126間6500平方米;整修改造新民水庫沿路欄桿、穿村溪坑及道路,建成景觀游步道1500余米、觀光亭7座、休閑區4000平方米;全面實施綠化工程,竹子品種達30余種,全村基本實現條條村道有綠化,家家戶戶有綠草的怡人景觀。
隨著村莊面貌的大幅提升、村內基礎設施及配套功能的日趨完善,何婆嶺及時涉足鄉村旅游,積極發展美麗經濟。立足生態資源優勢,何婆嶺村逐步樹立“小橋流水人家、綠樹翠竹籬笆、古井水閣黛瓦”的宜居宜游農村新形象,主打“生態園林”休閑游牌,開展了采摘、垂釣、燒烤、觀光等多樣化農家樂休閑旅游特色項目。全村共有農家客棧經營戶13家、床位103床,農家樂餐館1家,從業人員20人;建有燒烤基地12000平方米,灶臺35個,燒烤架40個,能容納游客1200余人;配有停車場可容納車輛450輛;燒烤區旁邊還設有草莓采摘區、垂釣區、兒童嬉戲區。2015年共接待游客3萬人次、住宿游客3000人次,今年以來累計接待游客1.8萬人次。2015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20萬元,已脫離經濟薄弱村之列。
寧�?h岔路鎮率先推廣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
2015年以來,寧海縣在岔路鎮下畈、天河、干坑等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試點經驗的基礎上,針對早期試行的垃圾“四分法”(即按餐廚、可回收、有害和其他垃圾四類標準由農戶進行源頭分類)標準過細導致農戶操作難度大的缺點,試行垃圾“二分”模式,即按照“會爛”和“不會爛”的簡易標準,化繁為簡,優化垃圾分類流程,由農戶進行源頭初步分類;各村專職分揀員次日上門對農戶初步分類的生活垃圾進行回收,再按照“四分法”開展二次分揀。通過“農戶粗略分類、分揀員細化分揀”的方式,減輕了農戶分類壓力,同時保證了分類準確率。村莊環境整治成效明顯。
一是村莊環境好,保潔經費少。下畈、天河、干坑等率先試行垃圾分類的村莊,垃圾減量程度達60-70%。由于垃圾分類與收運及時,村莊實現了“全天候”的保潔效果。公共道路的打掃頻率從原先的每周4掃,下降至每周1掃,多為清掃落葉、清理雜草等常規保潔任務。同時,今年新試行的上門回收模式,還節約了向每戶發放垃圾袋的高額成本。據測算,除去購置生化處理設備等一次性投資外,該鎮每年可減少衛生經費投入250萬元,較原先下降近60%。
二是鄉風更文明,干部心更齊。垃圾分類的推行,不僅直接改變了村民隨意丟棄垃圾的習慣,更是提升了村民的文明水平。門口亂堆亂放、墻壁亂涂亂畫等現象已基本杜絕,打掃房前屋后等區域、參與公共綠地整理等活動已成為習慣。同時,由于垃圾分類帶來村莊環境面貌的根本性改善,村干部的工作成績廣受村民點贊,干部創業干事激情提升,干群關系更加和諧。
三是村莊名聲漸起,項目接踵而至。推行垃圾分類后,下畈、干坑等村聲名鵲起,一年內已吸引省內上百批考察團前來學習交流。而優美的生態環境,還為養生養老類項目的發展提供了優質平臺。目前,天河村民宿已突破20家,節假日期間入住率超過95%;下畈村養老院項目已實質性啟動,精品民宿項目正在洽談,為生態效益向經濟效益轉變、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樹立了典范。
鄞州采取政府購買服務 實行專業管家提升農村生活污水運管水平
我區自2014年全面啟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取得了顯著進展,截至今年10月底,全區累計有247個村進場施工,154個村完工,累計受益農戶10萬余戶,累計投入資金12億。隨著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設施建設陸續竣工,我區農污治理工作全面進入運行維護階段,在繼2011年試行“專業管家”的運維模式后,前段時間,我區出臺了《鄞州區鎮鄉污水收集管網和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運行維護管理辦法》,繼續推行治污設施專業公司統一運行、運維經費區鎮統籌的市場化運作模式。
一、多層次構建運維網絡體系。一是明確運維責任主體。明確區城管為運維責任單位,負責鎮鄉收集管網和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接收及運行維護工作,承擔監管及考核第三方專業服務機構的工作任務;各鎮(鄉)街道為業主單位,負責項目竣工驗收后設施及相關資料移交工作,共同參與對第三方專業服務機構維護管理工作的考核,承擔污水設施運行維護時涉及的政策處理等工作。同時要求各行政村把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運維管理納入《村規民約》。二是落實專業運維“管家”。以專業化、市場化、智能化為導向,將“專業管家”由原來的2家擴充至4家,并依照各鎮鄉區域位置劃分為四個片區,分片區實施運管。目前,四家運維服務單位正陸續接管建成農村生活設施的運維管理工作。據統計, 70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項目已納入統一市場化運維。
二、全方位健全運維管理機制。一是建立運維資金籌措機制。明確運維經費由區鎮兩級統籌,區財政分別給予一、二、三類鎮鄉40%、60%、80%的運行管理費用補助。區財政每年預算安排630萬元用于農污設施運維。二是建立運維移交機制。出臺《鄞州區鎮鄉和農村污水設施竣工驗收及移交管理細則(試行)》,明確竣工驗收與移交接管的具體要求。同時,明確要求辦理污水設施工程運維管理工作的移交手續之前,各鎮鄉與區城市排水公司須共同簽署農村污水設施運維管理工作移交的備忘錄。三是建立運維考核機制。繼續推行區、鎮、村三級共同對第三方專業服務機構的考核機制,確定了具體的考核內容和評分標準�?己藘热葜饕ā斑\維質量”、“管理質量”和“社會評價”三大部分。同時,對三大考核內容細化為9種類別和27項考核要求�?己嗣吭乱淮危己私Y果與運維管理費用掛鉤。
三、智能化搭建高效運維平臺。一是搭建區、鎮、村三級監管平臺。與區智慧排水整合,建立各級監管部門和第三方專業服務機構的通訊錄及微信公眾平臺,以區排水公司為軸,形成各鎮鄉與區排水公司監管信息互動和區排水公司與專業服務單位任務信息落實互動的三層運維管理體系。二是搭建24小時排水熱線服務平臺。為了更好地運維服務及監管第三方專業服務機構,設立面向全區公眾的“專線專席”24小時排水熱線,發動社會群眾力量參與鎮鄉和農村污水設施運維管理工作,通過熱線訴求關乎污水運維各項問題,解決了群眾“有難題不知道找誰”的問題。同時,將24小時排水熱線服務平臺與智慧排水中巡檢管理平臺整合,將群眾來電訴求事項分類自動備案,運維管理部門將對第一時間掌握的情況即時響應,委派第三方專業服務機構限時妥善解決,最后將處理進度及時向訴求的群眾反饋,確保群眾訴求“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三是搭建農村污水處理終端運行遠程監控平臺。規范安裝或改裝終端處理水量計量和運行狀況監控系統,建立農村污水處理終端運行遠程監控平臺。通過在線監測及通信設備采集實時運行數據,遠程傳輸至區排水公司,并通過該平臺可實現遠程掌握農村污水處理終端的處理水量、水位、設備狀態(故障或正常)等生產運行狀況,同時以此為據監管考核第三方專業服務機構的運維管理工作,避免一線監管人員們疲于奔波各實地現場,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