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3年中央提出統籌城鄉發展方略以來,市委、市政府強化統籌城鄉發展理念,探索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不斷拓展“三農”工作領域,創新“三農”發展舉措。2003年提出了以“加減乘除”法破解“三農”難題,深入實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2005年制定《寧波市統籌城鄉發展綱要》,提出推進“六大統籌”,部署實施“六大工程”。2008年為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周年,制定出臺加快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夯實一個基礎、突出兩個重點、實施三個突破、落實四個保障”總體思路,為實施城鄉改革發展定下基調。2009年在試點基礎上全面推進農房“兩改”,推動農村集聚建設。2011年部署實施幸福美麗新家園建設,把加快“16+3”相對欠發達地區跨越式發展作為統籌區域協調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2014年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精神,制定下發《關于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城鄉一體化發展的若干意見》文件,明確五方面工作任務、30多項“改革清單”。2017年制定出臺《關于加快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面推進農業農村轉型發展的指導意見》,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2018年制定出臺《關于深化村級小微權力清單制度的實施意見》,著力完善基層民主管理制度,構建鄉村治理體系。經過近十五年來的恢弘實踐,我市“三農”改革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統籌城鄉發展走在全省、全國前列,主要成效表現在五個方面:
一、推進農業轉型升級,高效生態農業發展迅速
2015年以整市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為契機,推進綠色都市農業強市建設,目前我市現代農業示范區綜合評價得分79.71分,勞均農林牧漁增加值達63000多元,累計建成糧食生產功能區80萬畝、現代農業園區231個,慈溪現代農業產業園成功申報為全國首批11個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健全農業經營體系,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目前共有家庭農場3718家,有農民專業合作社2445家、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286家,創新土地流轉模式,全市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流轉率達69%,耕地規模經營率達到69.6%。深入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全市鄉村旅游民宿產業呈現加快發展態勢,接待游客及營業收入兩項指標年均增長20%以上。構建市、縣、鄉三級農合聯組織體系框架,農業生產、供銷流通、金融保險“三位一體”為農服務體系逐步健全,全市確定基礎條件較好的28個鎮鄉農合聯開展現代農業服務中心示范創建,依托區域農業特色主導產品組建各類專業性、產業性農合聯15個,農產品電商營銷快速增長。實施由人保財險寧波市分公司為首席承保人,自愿組建共保經營為主,獨立經營為補充的保險模式,目前政策性農業保險險種已基本覆蓋全市農林牧漁業主導產品及主要生產設施等50多個細分品種。
二、實施城鄉規劃統籌,城鄉一體化改革發展深入推進
牢牢抓住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的時機,把推進城鄉一體化作為新型城鎮化的主攻方向,加快“三農”發展。堅持規劃引領,按照“城鎮高度集聚、農村多樣保留”要求,對全市規劃保留村進行調整,全市行政村數由2014年的2543個調整為規劃期內保留村數1447個,在余姚陸埠鎮、慈溪龍山鎮等6個鄉鎮探索“多規融合”試點。按照推進農村集聚發展的要求,在全省首創實施農房“兩改”工作,2009年以來全市累計完成農村住房改造建設27萬多戶,住房建設面積達3000多萬平方米,共啟動創建農房改造建設示范村76個。創新完善五大幫扶機制,以“16+3”相對欠發達地區為重點,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累計完成該區域整治提升村180多個,完成下山移民2523戶、6873人。加快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對接,以交通客運網、水環境網、環境保潔網、綠化生態網和保障服務網“五網”建設為重點,推動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顯著改善。
三、推動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農民權益得到有力保障
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扎實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維護農民合法權益。扎實開展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有序推進農村房地統一登記發證工作,全市已完成農村承包地測繪174.7萬畝,占應確權面積的99.87%。2015-2016年花兩年時間在全市范圍內組織推動村經濟合作社股份合作制改革,至今全市股份合作社改制村為2801個,占總數的99.3%,對符合改革條件的農村社區股份經濟合作社探索有序退出機制試點。構建起縣、鎮、村三級農村產權流轉交易網絡體系,目前全市已建立10個縣級平臺,127個鄉鎮交易平臺,截止去年6月累計交易265宗,交易額達18510.9萬元。江北、慈溪等地積極探索村股份合作社股權、土地承包經營權、房票和農房等抵(質)押融資貸款,取得了較好效果。開展國家級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著力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累計發放IC卡居住證52.4萬張,將持有居住證人口納入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基本養老、就業服務等基本公共服務保障范圍,享受城鎮市民化基本待遇。
四、推動就業創業,農民收入實現持續增長
把促進農民增收作為“三農”工作的中心任務,多措并舉,加大強農惠農政策支持力度。發揮寧波農民學院合作辦校模式和區縣(市)農民學校平臺作用,實施現代農業職業經理人、優秀農民進高校和赴境外培訓等,引導農民進入經商務工、鄉村旅游服務等新領域,加快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拓寬農民財產性收入渠道,規范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分紅,2017年全市有577個村開展股份分紅,總額達29.4億元,股東人均分紅為4362元,折算全市股東人均分紅為702元。加快實施低收入農戶增收計劃,完善精準扶貧工作機制,重點支持特色種養業、來料加工等家庭經營項目,實現“16+3”區域低收入農戶收入增幅高于全市農民收入增幅。健全公益林分類補償機制,提高省、市級生態公益林補償標準,生態公益林補償在原基礎上市、縣兩級財政每畝再增加100元。2016年率先在全省實現城鄉居民低保、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制度“三保并軌”,目前市轄五區月低保標準為744元,月人均補差530元,月人均養老金超過300元,全市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人均籌資水平達1260元,其中財政人均補助達910元。2017年我市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0871元,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為1.80:1,低收入農戶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5103元,主要收入指標位居全省前列。
五、總結推廣鄉村治理模式,農村基層基礎有新提升
堅持黨建引領,整鄉推進,整縣提升,建立健全聯區域、聯村黨建體系,開展縣鄉黨委書記抓基層黨建工作述職評議考核。抓好村級組織換屆選舉,選好配強村級組織班子特別是黨組織“領頭雁”,回引黨員能人520名,調整不信任、不作為村社干部459名。總結寧海村級小微權力做法經驗,在全市范圍內推廣,編制形成全市新版“三十六條”村級小微權力清單。推進“一中心四平臺”向村級延伸體系建設,總結推廣象山“村民說事”基層治理好做法,目前全市共有2503個村全面推廣實行了融“說事、議事、辦事、評事”的制度,涌現出如余姚“小板凳工作法”、寧海“聊天長廊”、慈溪“圓桌夜談”等基層創新做法,形成了“有事好商量”的鄉村治理氛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