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凌波:中國社會交往的新特征
http://m.humouria.com 中國寧波網2024-11-26 08:41:14稿源:《學術前沿》
涂凌波
數字技術不僅帶來了社會交往的整體轉型,而且使社會世界的建構方式也出現了新的變化。當前中國社會交往出現三個新的特征,即交往的泛化、交往的加速、交往的過剩。
一是交往的泛化。在我國,微信、微博、QQ、知乎、豆瓣、今日頭條、小紅書、抖音等為人們提供的連接性,使得人們可以基于多種關系建立日常的普遍交往,方式是網狀的、泛在的、流動的,這意味著人們可以通過平臺提供的連接入口隨時、隨地甚至隨心所欲地開展社會交往。社會交往突破了空間與地域的限制,創造了多重交往空間。交往的圈層從親人、熟人交往延展到更大范圍的陌生人交往,但與此同時親人、熟人交往的圈層也在不斷擴大。
二是交往的加速。人們有了更多的數字媒介作為開展社會交往的中介技術,隨之而來的則是人們的社會時間越來越被媒介邏輯所主導。其顯著變化在于人們的交往節奏、交往步伐越來越一致和同步,交往的時間延遲被大大壓縮,甚至幾乎沒有了延遲。簡言之,這是一種被人們稱之為“即時文化”的交往方式。這種越來越快速的即時性交往方式、越來越頻繁的交流和互動行為,使得人們的日常生活世界不再寧靜,而是充斥了來自各方的交往訴求、交流信息、交往壓力,其對人們的日常生活時間、人與社會世界的連接關系、人們的社會互動與社會行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三是交往的過剩。媒介化交往在社會世界中越是基礎性的和重要的,人們就越離不開交往,然而幾乎7天×24小時的交往在線狀態,帶給人們巨大的交往負荷、交往壓力、交往疲勞。這就是數字時代交往過剩的表現。交往的過剩既表現為個體層面的感知,也表現為整個社會交往層面的問題,這是數字時代人們普遍出現的癥狀以及面臨的挑戰。
�。ㄗ髡邽橹袊鴤髅酱髮W電視學院教授、博導)
編輯:
李磊明

法治精神生存條件 不能缺少主張 |
去年,省委省政府經過10多年積極部署推進的寧波、舟山港一體化工作塵埃落定。寧波舟山港實現了實質性一...
詳細
|
習近平總書記2·19和4·19兩次重要講話,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和戰略高度,科學回答了事關新聞輿論事業...
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