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鳴達 王偉�。喝瞬耪衽d推動鄉村振興的寧波范式
陳鳴達 王偉健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自黨的十九大以來,寧波廣開農業農村育才引才、聚才識才、用才護才之路,淬煉領雁式干部,引育創客型能人,培養高素養農民,加強現代新農人隊伍建設,不斷壯大鄉村人才隊伍。同時,堅持借智借力,“不求所有,但求所用”,通過院地合作、國企助力、能人回歸、農技指導員駐村、老科技人員下鄉等形式,促進人才進入鄉村,鄉村全面振興取得實質性進展和階段性成果,形成了頗具特色的以人才振興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寧波范式。
頭雁領航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離不開農村基層黨組織這個戰斗堡壘,基層黨組織書記更是發揮著“領頭雁”的重要作用。近年來,寧波持續深化新時代“領雁工程”,全面優化農村基層黨建,培育創業帶富“領頭雁”,建立健全村黨組織書記全鏈條激勵機制,有效推動廣大村干部在鄉村振興主戰場真抓實干、奮發有為,逐步形成了“頭雁領航、群雁高飛”的雁陣格局。奉化區滕頭村黨委書記傅平均堅持“一犁耕到頭,一任接著一任干”,把滕頭村建設成為鄉村振興示范村。慈溪市徐福村黨委書記黃金德通過一產集聚、二產擴張、三產提升,培育壯大村集體經濟造血功能,讓經濟發展既強集體又惠民生,走出了鄉村振興致富路,村年集體經營性收入接近2000萬元。
產才融合型。圍繞“產業鏈”布局“人才鏈”,注重將人才與產業同步規劃、一體推進,提高“人才鏈”與“產業鏈”的匹配度、緊密度,形成“以產引才、以才興產、產才融合”的良性循環。寧海是浙江海水養殖第一大縣,養殖面積超過20萬畝,漁業產值占全縣農業經濟的五成以上。2005年剛從湖南農業大學水產養殖系畢業的米青作為引進人才落戶寧海,成為企業骨干。2013年寧海成立三門灣現代農業開發區,他通過招商進入開發區創辦水產公司。在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和自身潛心鉆研下,形成了涵蓋對蝦養殖、種苗、電子商務、供應鏈、水產品加工、技術服務全產業鏈條,年產值超億元,帶動周邊500余戶養殖戶增產增收。楊梅是寧波余慈地區的特產,但保鮮難,產業鏈短。余姚市“90”后青年祝歡創建公司,打造楊梅行業生產、加工、銷售全產業鏈,創新系列楊梅酒,連續兩年收購余慈地區楊梅近1000噸,解決梅農楊梅滯銷難題,提升了“土特產”綜合效益,推進了產業發展。
院地合作型。大專院校、科研院所是人才密集的地方,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力量;鄉村振興則讓院校人才有了用武之地,科研有了落地之所,理論有了實踐之處。院地合作,相得益彰,相互成就。鄞州區與寧波大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實施“大學小鎮”模式,推廣寧波大學陳劍平院士牽頭結對東吳鎮建設美麗鄉村的成功經驗。在院地合作中,鄉村面貌發生深刻變化,天童古村成為旅游熱點,東吳鎮成為浙江美麗鄉鎮。寧海攜手浙江萬里學院、中國海洋大學,在一市鎮纜頭村共建海洋生物種業研究院,聚力打造水產種業創新服務綜合體,集聚博士及以上研發人員33名,承擔國家“藍色糧倉”專項課題等60余項,累計培訓基層漁技人員、養殖漁民3350人次,擴繁縊蟶、文蛤新品種苗種300多億粒,推廣養殖22萬畝,增產6萬多噸,增效超12億元。
國企助力型。在較長的時間內,我國實行的是農村支援城市,農業支援工商業。進入實施鄉村全面振興的新時期,是城市反饋農村、工商業助力農業的時候了。寧波國企響應市委、市政府號召,發揮自身在資金、人才、項目上的優勢,增強鄉村振興的發展動力。寧波農商發展集團在奉化金溪五村投資建設寧波市戰略性蔬菜保供基地,以“農業+文旅+研學”融合為導向,打造共富展示廳、會客廳、研學社、大學堂、農工坊、就業崗、旅行團等七個體系,推動項目、技術、人才、政策等多元要素聚合,延伸農業產業鏈,持續放大共富效應,激發鄉村全面振興新動能。寧波移動打造余姚甲魚養殖、象山“紅美人”柑橘等農產品溯源數據平臺,助力鄉村振興。
鄉燕回巢型。回報社會,反哺家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寧波以“鄉土、鄉情、鄉愁”為紐帶,暢通返鄉通道,吸引在外企業家、專家學者、打工者等回鄉返鄉,帶動資金回流、項目回歸、智力回哺,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新血液、新活力。他們有的回鄉創業,帶動鄉鄰增收;有的被推選為村組織負責人,帶領鄉親致富;有的被聘為鄉村建設顧問,為鄉村振興獻計獻策。寧�?h前岙村紅色根脈研學基地的建立,是外出經營成功者回報家鄉振興文化的典型事例。村民陳苗根出身貧苦,上世紀九十年代去湖南經營服裝、裝飾生意,事業有成。他雖不是黨員,但感念黨恩,熱衷于收藏紅色文化有關文物。在鄉情感召下,他回到村里,利用已廢棄的原村校辦起紅色根脈研學基地,集中陳列《共產黨宣言》譯本、《毛澤東選集》、黨章等十大類400多件紅色文獻資料,《共產黨宣言》譯本有最早的陳望道及成仿吾本。開館一年來,已累計接待研學團隊78批次2萬余人次。
文旅賦能型。整合村域文化旅游資源,通過政策扶持、項目支撐、資金支持等措施,吸納多層次、復合型、新業態文旅行業人才,深挖“文”資源,做足“旅”文章,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化和旅游的融合發展,促進文旅資源優勢轉化為鄉村振興的發展勝勢。寧�?h創新開展藝術振興鄉村畢業設計聯合行動,成立長三角藝術類高校聯盟、鄉村振興青年設計人才實踐基地,吸引全國171所高校的千余名大學生奔赴寧海,誕生456個賦能縣域的作品。
�。ㄗ髡邌挝唬菏悬h建研究會、寧�?h委組織部)

法治精神生存條件 不能缺少主張 |
去年,省委省政府經過10多年積極部署推進的寧波、舟山港一體化工作塵埃落定。寧波舟山港實現了實質性一...
詳細
|
習近平總書記2·19和4·19兩次重要講話,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和戰略高度,科學回答了事關新聞輿論事業...
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