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厚明:“換舍止訟”的智慧
王厚明
清代《宋稗類鈔》記載了一則清官巧斷家務事的故事。宋真宗時期,有皇親國戚兩家人,因財產分割問題起了糾紛而互相訴訟。宰相張齊賢得知此事后,對皇上說:“這個不是御史臺所能解決的,請求讓臣下來處理。”宋真宗應允了他。于是張齊賢端坐在相府內,召來訴訟的兩家人問道:“你們都認為對方分的財產多,自己分得少嗎?”“是的。”雙方都這樣回答。
張齊賢隨即令人把他們的訴訟請求記錄下來,并讓他們詳列財產清單,再找兩名衙吏監督,命令將甲家搬進乙家,乙家搬進甲家,所有的財物都不能動,財產文書也互相交換。案子審判結束,雙方都無話可說,不再爭訟。第二天張齊賢向皇帝奏報時,宋真宗贊賞道:“我就知道沒有你不能解決的難事。”
這則故事傳遞了古人處理民事糾紛的智慧,揭示了人與社會關系的深刻事理。當然,我們更應以換位思考主動避免沖突積怨,而不是走向“換舍止訟”的無話可說。
古今中外都不乏換位施治的有效舉措。春秋時期鄭國子產“不毀鄉校”,通過保留民間議政場所,暢通統治階層與庶民的互動交流,新加坡組屋政策要求決策者定期體驗低收入群體生活,日本“町內會”通過角色互換增進社區理解,無不彰顯了通過換位思考實現良政善治的重要性。
企業的成長和發展,同樣需要換位體驗的制度設計。明代徽商在長江流域建立“客籍會館”,強制新入行者經歷腳夫、賬房、掌柜三重身份輪轉;1929年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福特汽車推行高管與流水線工人周薪互換制度;“抖音”傳播平臺發起的“銀發體驗官”項目,讓“00后”程序員佩戴老年模擬裝置,產品適老化改進效率提升了4倍。這些都印證了一個道理:換位體驗是企業贏得客戶、長盛不衰的秘訣之一。
在社會生活中,一些矛盾和糾紛的產生,往往是因為缺少換位思考的共情。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人請一位盲人朋友吃飯,夜幕降臨盲人準備回家時,主人為他點上一個燈籠。盲人很生氣地說:“我本來就看不見,你還給我一個燈籠,這不是嘲笑我嗎?”主人說:“您看不見,別人看得見,為您考慮我才點個燈籠,這樣您走在黑夜里就不怕被別人撞到了。”
心理學關于共情力的理論正是來源于換位思考,共情要求不能僅停留在自己的利益視野中,還要學會從他人的立場和角度去審視問題,充分考慮對方的感受,體諒他人的難處,從而減少不必要的誤解與對立,以尋求彼此接受的方案。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指出,對話需要“設身處地理解他者”的胸懷。
現實中,絕對的公平和均等是不存在的,如果錙銖必較、互不相讓,只能激化矛盾、刀槍相見。解決之道古已有之,關鍵要有發自內心的謙讓之心、友善之情。當我們抱著300多年前六尺巷相互禮讓、以和為貴的謙恭,就會悄然化解怨恨過結,綻放“和羹之美,在于合異”的人性光輝。
“樂人之樂,人亦樂其樂;憂人之憂,人亦憂其憂。”真正的格局,源自我們對他人、對世界的深刻理解與包容。這也是換位思考的內涵和境界所在。當換位思考轉化為一種人格品質,不僅是一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體貼,更是一份將心比心、以心換心的善良。在這個價值立場、生活背景、成長經歷、行為動機多元各異的時代,不妨多一些換位思考與理解包容,去尋求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的靈魂共識,釋放求同存異、互利共贏的開明豁達。

法治精神生存條件 不能缺少主張 |
去年,省委省政府經過10多年積極部署推進的寧波、舟山港一體化工作塵埃落定。寧波舟山港實現了實質性一...
詳細
|
習近平總書記2·19和4·19兩次重要講話,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和戰略高度,科學回答了事關新聞輿論事業...
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