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曼:繪就共同富裕先行示范的寧波畫卷
楊曼
今年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經濟大省要為全國發展大局作貢獻,并明確要求:在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上作示范。作為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的“排頭兵”,寧波錨定“八八戰略”總綱領,以“千萬工程”為總抓手,通過“強城、興村、融合”三大路徑的系統性變革,構建空間重構、內生驅動、城鄉共融的發展新格局,為新時代共同富裕實踐提供鮮活樣板。
強城:全域城區化重塑空間格局
面對土地資源緊張的普遍性難題,寧波以全國首個“全域國土空間綜合整治”試點城市為契機,實施“三維重構”,即實現行政區劃重構、基礎設施重構、土地利用重構,將傳統的“核心—邊緣”城市空間模型升級為“多中心網絡化”結構。通過行政區劃的迭代優化,總計完成江東區撤并、慈城片區重組等重大調整,構建起“主城—副中心—衛星城”的梯度發展體系。除了以翠屏山中央公園、寧波大道等重大基建項目為紐帶,編織起覆蓋全域的“15分鐘生活圈”交通網絡以外,寧波利用“百千萬”土地整治工程,累計盤活低效用地超萬畝,形成鎮海蛟川產城融合示范區等六大標桿片區,依托數字化治理平臺實現877個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助力228項民生工程精準落地。
寧波在全域城區化中,通過三個傳導機制促進共同富裕:一是空間外部性內部化,將城鄉接合部由負外部性轉化為正外部性;二是交易費用降低,基礎設施同網同質使要素流動成本下降28%;三是規模經濟顯現,六大標桿片區產業集聚度達到75%,勞動生產率提升36%。這種空間重構,通過明晰產權、降低交易成本實現資源配置優化。
2022年,寧波開展全域國土空間整治。在這一年,寧波成為全國首個獲批在全市域范圍、針對全資源要素開展綜合整治的試點城市。通過對比2023年數據,寧波整治后單位建設用地GDP產出達到8.7萬元/畝,較整治前提升42%,這正是空間要素重組帶來的集聚經濟效益。此后,寧波通過新質生產力的快速發展,進一步優化了土地利用效率。2024年,其人工智能、高端裝備等規模以上制造業增加值增速均超12%,高附加值產業對土地集約利用又將做出新的貢獻。
興村:“一縣一策”激活內生動能
當前,城鄉融合發展進入新階段,縣域是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切入點。今年中央一號文件中首次將“著力壯大縣域富民產業”獨立成章,省委書記王浩在浙江新春第一會上提出要以縣域為重要單元,建強“縣城—中心鎮—重點村”發展軸,建設詩畫浙江和美鄉村。在縣域經濟主戰場上,寧波創新構建“特色產業+非遺傳承+數字賦能”的共富矩陣。通過整合縣域集體經濟,創造性地構建了“勞動成果共享機制”,這種數字化時代的價值分配創新,為公平效率命題提供了新時代解法。
在特色產業上,如鄞州區咸祥鎮利用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依托海水咸度的2°差、氣溫2℃差和緯度2°差等元素,打造“鮮2°”區域品牌,累計吸納了農村就業70余人,人均增收在2萬多元。“鮮2°”區域品牌還帶動了蘆浦村、西宅村、里蔡村等10個村的集體增收,每年村均增收在7萬元以上。
在非遺傳承上,譬如象山縣打造的環蟹鉗港樣板區,通過“非遺工坊+文旅融合”模式,讓32個傳統技藝工坊煥發新生,帶動村民年均增收2.8萬元;奉化繆家村以風箏博物館為支點,年接待研學游客超10萬人次,集體經濟收入增長40%;寧海“喜曼藍富”工坊將草木染技藝轉化為現代生產力,形成完整產業鏈條。
在數字賦能上,創新運用數字賦能鄉風文明建設,促進鄉村經濟發展。寧波開發“浙里甬文明”數字化應用平臺,使余姚市臨山鎮邵家丘村的“道德銀行”進一步優化升級,實現文明積分全域通兌。這些實踐印證了構建“特色產業+非遺傳承+數字賦能”的共富矩陣的有效性,助力鄉村集體經濟年均增速保持在12%以上,徹底改變了傳統農業“小散弱”的產業格局。
融合:要素流動催生發展新潛力
共繪中國式現代化壯麗圖景,既要有繁華城市,也要有和美鄉村。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寧波正不斷探索推進鄉村振興的有效路徑。暢通城鄉要素流動是破解城鄉二元結構的“牛鼻子”,以平等交換、雙向流動為基礎的城鄉要素融合是城鄉融合的基礎,其著力點應放在暢通城鄉人口、資金、土地和技術流動等方面。
“甬江人才工程”引進的127個農業科創團隊,帶著2000萬元級項目資金扎根鄉野;寧波大學中國鄉村政策與實踐研究院搭建的“專家+創客”服務平臺,已孵化出83個特色農業項目,真專家與新農人的碰撞,使扎根田野的學術生根發芽。這種人才、技術、資金的立體化反哺,催生了四明山數字茶園、象山港海洋牧場等新業態。這些舉措不僅讓城鄉基礎設施實現“同網同質”,而且使公共服務均等化從規劃藍圖轉化為群眾觸手可及的現實體驗。
鄉村振興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腦袋”。為更好滿足鄉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寧波出臺《寧波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建立“市—縣—鎮—村”四級聯動體系,“消除城鄉文化對立”是城鄉融合的內在本質要求,如鎮海區首創的“駐村文化大使”制度,讓文藝名家與村民共同策劃非遺展演、鄉土藝術節,通過文藝名家的文化反哺,農民在審美能力、文化創造力等本質力量維度獲得提升。城鄉融合不僅催生新業態,更讓鄉村成為承載鄉愁記憶與現代文明的精神家園。
站在新的歷史方位,寧波正以“千萬工程”的經驗迭代深化共富實踐。從全域城區化的空間重構,到鄉村發揮內生驅動力的產業振興,再到要素流動的價值重塑,這座千年港城用系統思維破解城鄉二元難題,用創新實踐詮釋共同富裕內涵。當四明山的茶香飄向東海之濱,當三江口的繁華輻射至偏遠海島,寧波正在繪就的,不僅是一幅城鄉融合發展的壯美畫卷,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富裕道路的生動注腳。
(作者單位:寧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法治精神生存條件 不能缺少主張 |
去年,省委省政府經過10多年積極部署推進的寧波、舟山港一體化工作塵埃落定。寧波舟山港實現了實質性一...
詳細
|
習近平總書記2·19和4·19兩次重要講話,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和戰略高度,科學回答了事關新聞輿論事業...
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