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力學:提升高校思政教育質量助力教育強國建設
周力學
日前,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以下簡稱《綱要》),明確到2027年,教育強國建設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效,到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基地、科技創新的陣地、文化傳承的高地,其思想政治教育的質量對有效履行高校職能使命、有力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有序落實教育強國戰略,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綱要》指出,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全面服務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高校是學生成長成才的關鍵場域、教師教書育人的重要平臺,必須通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信心,確保廣大學生在思想上、政治上與黨和國家保持高度一致。
加強思政教育,能夠幫助廣大師生“自主自信、胸懷天下”,明辨是非、去偽存真、扶正祛邪,增強抵御錯誤思潮的能力,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保持正確方向,確保“始終忠于黨、忠于國家、忠于人民、忠于社會主義”,堅定不移走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之路。
著力思政課程建設發展。思政課是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主渠道。提升高校師生思政品質,必須加強思政課程建設。《綱要》要求實施新時代立德樹人工程,加快構建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核心內容的課程教材體系。這就需要用黨的創新理論指導,融入高校思政體系建設,出版一批富有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色彩的“中國系列”原創教材,創新一批具有較強吸引力與感染力的思政教學方法,打磨一批具備紅色底色、中國本色、時代特色的精品思政課堂,產出一批在馬克思主義領域具有國際影響力和引領力的學術成果,不斷充實高校優質思政課程資源庫。同時,高校應積極與各級學校聯動開展思政教育,靈活運用高校資源,不斷豐富教學形式,推動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改革順利進行。
拓展育人空間陣地格局。《綱要》提出,統籌推動價值引領、實踐體驗、環境營造,探索課上課下協同、校內校外一體、線上線下融合的育人機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場域應當突破傳統課堂的局限,充分發揮“社會服務”職能優勢,主動融入社會大課堂,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學校緊扣國家戰略、社會熱點,組織學生深入紅色教育基地、博物館、紀念館等場所開展紅色研學,培養家國情懷;踏足鄉鎮農村的田間地頭助力鄉村振興,珍愛綠水青山;參與幫扶留守兒童與孤寡老人等弱勢群體,展現人文關懷……在社會實踐中不斷增強師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和使命擔當精神。同時,積極擁抱新興科技,推動思想政治工作與信息技術融合,合理運用前沿技術賦能高校思政教育。
提升教師思政素質涵養。筑牢教育強國的根基,必須建設一支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綱要》指出,要實施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行動,推動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師培養培訓全過程。這就要求對教師開展精準化、精細化培訓,將“心有大我、至誠報國;言為士則、行為世范;啟智潤心、因材施教;勤學篤行、求是創新;樂教愛生、甘于奉獻;胸懷天下、以文化人”的中國特色教育家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加強高校黨組織建設,黨員教師發揮先鋒模范作用,積極參加各級各類黨建“雙創”項目,研發高質量思政課程,輻射帶動非黨員教師落實“課程思政”全覆蓋,“黨建+課程思政”雙管齊下,不同黨派、不同學科、不同崗位的高校教師協同提升思想政治素質與教學能力,確保準確、生動、正面地傳授思想政治知識。堅持師德師風第一標準,健全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嚴格落實師德失范“零容忍”。
優化校園文化氛圍環境。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對學生的成長成才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深入實施素質教育,補齊體育、美育、勞動教育短板不可或缺。落實健康第一理念,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健全學生心理健康監測預警系統,完善服務工作機制。高校要統籌協同推進,充分發揮專業學科、學生社團、社會機構等資源優勢,舉辦豐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題活動,開展體質提升、美育浸潤、勞動體驗、心理教育等專項行動,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增強學生的參與感和獲得感,促進其全面發展。
完善師生思政評價機制。高校教師不僅要具備扎實精湛的學識技能,更應以“大先生”的品格、品行、品位引領學生為學、為事、為人。高校教師評價體系應當堅持德才兼備的原則,既要注重教學科研能力的考核,更要強化思想政治素質的考查。同樣,作為國家未來發展的生力軍,大學生的思政教育質量關乎社會進退與國家興衰。高校需要建立以“多元化評價主體、全面化評價內容、多樣化評價方式、動態化評價過程”為特色的科學化師生評價體系,將思想政治素質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引導學生重視思想政治教育,打破“唯分數”評價偏見;將思政教育效果與自身思政品質作為教師職稱評定、績效考核的重要依據,扭轉“唯帽子”評價傾向,使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性真正深入人心。
(作者單位:寧波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法治精神生存條件 不能缺少主張 |
去年,省委省政府經過10多年積極部署推進的寧波、舟山港一體化工作塵埃落定。寧波舟山港實現了實質性一...
詳細
|
習近平總書記2·19和4·19兩次重要講話,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和戰略高度,科學回答了事關新聞輿論事業...
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