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郁:城市更新要避免陷入“網紅化”陷阱
王郁
城市空間的“網紅化”使得城市更新項目的口碑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網絡傳播形象。在“流量為王”的邏輯下,各方都主動或被動地迎合于這種趨勢。由此,在內容上熱衷于空間美化,在形式上制造視覺奇觀或采用流行時尚的色彩和材質,“表皮主義”的設計手法盛行,已經成為部分城市更新項目存在的主要問題。一些城市空間逐漸成為拍照基地,“打卡”功能取代了更多元的城市功能,成為主要的空間體驗方式。一旦城市更新項目以“網紅化”的視覺因素建立了良好的網絡傳播形象,人們便將其視為成功,而很少再去推敲其對社區關系和社區生活是否產生了積極影響,以及在空間形態和內容上是否有新的創造。這在某種程度上是對城市更新意義的窄化。當城市空間僅剩下一層炫目的表皮或幾個精心打造的角落,可持續的空間體驗和實體空間的復興將會較難實現。
功能升級是城市更新的重要部分,但升級并不意味著全然摒棄原有的所謂“低端”業態或社區型業態。在“網紅化”的更新機制下,部分功能因更契合年輕人對生活方式和身份認同的追求,而具有過度蔓延和同質化復制的危險。一些城市更新項目往往在咖啡館、西餐廳、時裝店等網紅型業態中挑選招商對象,一些店鋪過度運用各種快速視覺化的元素,而地方文化、社區情懷則成為“打卡行為”之下的“背景”,容易被大眾遺忘。長此以往,城市更新容易失去回應社區生活日常訴求的能力。
當“網紅化”的城市更新接連塑造出大量的打卡目的地時,也容易與城市的日常生活脫離。浪漫化的、經過人為篩選的城市想象通過挪用歷史的方式塑造所謂的空間原真性,服務于城市名片或消費者的身份認同。“網紅化”的城市更新通過同質化符號的強化和復制,提供時尚生活想象,容易逐漸削弱原有城市生活的日常性,使其轉變為服務于“打卡”人群的“烏托邦”。如果城市復雜、豐富的生活日常被簡化和碎片化,城市生活的原真性逐漸消失,會導致虛幻的符號化空間取代真實的生活場景與空間生態關系,復雜的利益關系和社區訴求也會被忽視和掩蓋。隨著虛擬空間的崛起,城市中的社會關系、互動模式,乃至于城市生活的價值體系正在被重新建構。然而,面對面的交往、實體空間所具有的精神情感體驗仍然在城市生活中具有難以被替代的意義和價值。因此,有必要審視和警惕城市更新“網紅化”導致的各類問題,避免對“網紅化”的盲目追求。
(作者為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

法治精神生存條件 不能缺少主張 |
去年,省委省政府經過10多年積極部署推進的寧波、舟山港一體化工作塵埃落定。寧波舟山港實現了實質性一...
詳細
|
習近平總書記2·19和4·19兩次重要講話,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和戰略高度,科學回答了事關新聞輿論事業...
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