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榮臣 魏爍豪:鍥而不舍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 推進作風建設常態化長效化
張榮臣 魏爍豪
黨的作風,關系黨的形象,關系人心向背,關系黨的生死存亡。黨中央決定,自2025年全國兩會后至7月底在全黨開展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制定和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破題,開啟了新時代黨的自我革命的偉大實踐。新時代以來,中央八項規定如同一把利刃,劃破積弊沉疴,重塑黨風政風,贏得了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
在全黨開展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之際,必須清醒認識到,黨的作風建設要實現常抓不懈、久久為功,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韌勁,持續推動中央八項規定精神落地生根,實現作風建設常態化長效化,以清風正氣凝聚黨心民心。
八項規定一子落地,作風建設滿盤皆活
中央八項規定的出臺,是新時代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標志,也是黨風政風煥然一新的“第一刀”。2012年12月,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十八屆中央政治局關于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以具體可感的“小切口”,撬動了作風建設的“大變局”。這一規定從改進調查研究、精簡會議活動到厲行勤儉節約,以務實的態度和嚴格的舉措,直擊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這“四風”問題的要害,為新時代黨的建設注入了強大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央八項規定不是五年、十年的規定,而是長期有效的鐵規矩、硬杠杠。”這一論斷深刻揭示了作風建設的長期性和艱巨性。八項規定之所以能夠成為長期有效的鐵規矩,正是因為它回應了人民群眾的強烈期盼,體現了黨對自身問題的高度自覺。中央八項規定通過制度化的約束,將作風建設從“治標”推向“治本”,為黨的長期執政奠定了堅實基礎。
中央八項規定的生命力在于執行。從“輕車簡從”“不封路不清場”的調研新風,到“開短會、講短話”的務實會風;從嚴禁公款吃喝、規范公務用車,到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義”,黨中央以“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決心,一個節點一個節點堅守,一個問題一個問題解決。這種從細節入手、從具體問題抓起的作風整頓,不僅重塑了黨和政府的形象,也贏得了人民群眾的廣泛贊譽。在調研方面,中央八項規定明確提出“要改進調查研究,到基層調研要深入了解真實情況”。這一要求直接改變了以往調研“走過場”“搞形式”的現象,推動了領導干部真正深入基層、傾聽群眾呼聲。在會議活動方面,中央八項規定明確要求“精簡會議活動,切實改進會風”。這一舉措有效解決了會議過多、時間過長、內容空洞等問題,讓黨員干部有更多時間和精力投入實際工作中。正如毛澤東同志所提出的,“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精簡會議活動,正是為了讓黨員干部能夠深入實際、解決問題,而不是坐在會議室里空談。在厲行勤儉節約方面,中央八項規定提出“嚴禁鋪張浪費,厲行勤儉節約”。這一要求直接遏制了公款吃喝、公款送禮等不良風氣,為國家財政節約了大量資金,也為社會樹立了良好的榜樣。中央八項規定通過厲行節約,不僅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也進一步彰顯了黨的廉潔自律形象。
中央八項規定的落實,不僅改變了黨風政風,也對社風民風產生了積極影響。過去,一些黨員干部脫離群眾、高高在上,甚至在群眾中形成了“官老爺”的負面形象。而中央八項規定的實施,讓黨員干部重新回歸群眾、服務群眾,贏得了人民群眾的信任和支持。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黨的一切工作,必須以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最高標準。”中央八項規定正是這一標準的具體體現。此外,中央八項規定的落實,也為新時代黨的建設提供了寶貴經驗,它表明,作風建設必須從具體問題入手,以小見大、以點帶面,才能取得實效。中央八項規定正是通過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實際問題,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黨的作風變化,從而增強了對黨的信任和擁護。
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沒有“休止符”
新時代以來,通過堅持不懈抓、久久為功治,享樂主義、奢靡之風得到有力遏制,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得到重點整治。中央八項規定已經成為烙印在廣大黨員干部心中的“關鍵詞”,成為黨員干部的行動自覺。然而,必須清醒認識到,“四風”問題具有頑固性、反復性,作風建設絕非一勞永逸,必須始終保持永遠在路上的清醒與堅定,對歪風陋習必須露頭就打,對隱形變異必須時刻防范。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作風問題本質上是黨性問題”“黨的作風關系黨的形象,關系人心向背,關系黨的生死存亡。”這些論斷揭示了作風建設的根本性、全局性意義。當前,雖然明目張膽的違規行為顯著減少,但一些“四風”問題改頭換面、隱形變異,依然潛滋暗長。比如,違規吃喝穿上了“青紗帳”,轉入“地下”;文山會海、過度留痕等形式主義問題依然困擾基層,不僅消耗干部精力,還助長了新的作風問題。這些現象警示我們,作風建設依然任重道遠,必須以徹底的自我革命精神持續深化糾治“四風”。
“四風”問題的頑固性,根源于其背后的利益驅動和心理慣性。馬克思曾深刻指出:“利益是社會活動的根本動因。”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屢禁不止,是因為一些黨員干部沉迷于特權享受,將個人利益凌駕于集體利益之上;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難以根治,是因為一些干部習慣于“做表面文章”,將應付檢查置于為民服務之上。這些現象不僅損害了黨的形象,更侵蝕了黨的執政基礎。針對這些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不懈糾治“四風”,“堅決防止反彈回潮、卷土重來”。為此,必須從制度建設和思想教育兩方面雙管齊下。一方面,要完善監督機制,運用大數據、信息化手段,及時發現和查處隱形變異的“四風”問題,確保監督無死角、無盲區;另一方面,要加強黨性教育,引導黨員干部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和群眾觀,從思想上鏟除“四風”滋生的土壤,筑牢拒腐防變的思想防線。
破除“疲勞厭戰”情緒,凝聚干事創業合力。在作風建設深入推進的過程中,少數黨員干部出現了“疲勞厭戰”情緒,認為“八項規定管得太嚴”“影響工作積極性”。這種錯誤認識忽視了一個基本事實,即作風建設與事業發展是辯證統一的。中央八項規定的核心是“為民、務實、清廉”,其根本目的是破除阻礙發展的沉疴,為黨和國家事業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強調共產黨人“沒有任何同整個無產階級的利益不同的利益”,黨員干部唯有摒棄特權思想,才能真正贏得群眾信任,凝聚干事創業的合力。作風建設不僅不會削弱工作積極性,反而會通過凈化政治生態、凝聚黨心民心,激發黨員干部的改革創新熱情,推動各項事業高質量發展。
推進作風建設常態化長效化,讓制度“長牙”、紀律“帶電”
作風建設是黨的建設的永恒主題,是關系黨的生死存亡的重大政治問題。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鍥而不舍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抓住‘關鍵少數’以上率下,持續深化糾治‘四風’。”這為新時代推進作風建設常態化長效化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要讓作風建設真正落地生根,就必須依靠制度的剛性約束、紀律的嚴明執行和思想的深刻教育,構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長效機制,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提供堅強的作風保障。
首先,完善制度體系,扎緊“不能腐”的籠子。制度是作風建設的根本保障。推進作風建設常態化長效化,必須以制度為綱,讓制度“長牙”,不斷織密織牢制度的籠子,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各級黨組織要結合實際情況,持續細化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的實施細則,針對“四風”問題的新表現、新動向,及時修訂和完善制度規范,確保制度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例如,在公務接待方面,要嚴格標準和流程,杜絕超規格接待、公款吃喝;在差旅報銷方面,要規范審批程序,嚴控費用支出;在公車使用方面,要強化監管措施,杜絕公車私用。通過不斷完善制度體系,讓黨員干部明確行為邊界,做到知敬畏、存戒懼、守底線。此外,還要注重制度的系統性和協同性,將作風建設融入黨的建設各方面,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制度網絡,確保各項制度相互銜接、互為支撐,真正發揮制度的整體效能。
其次,強化監督執紀,讓紀律“帶電”。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執行,而執行的關鍵在于監督。只有讓紀律“帶電”、讓監督“生威”,才能確保作風建設取得實效。黨的十八大以來,紀檢監察機關堅持以“零容忍”態度懲治“四風”問題,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四風”問題具有頑固性和反復性,必須始終保持高壓態勢,做到“露頭就打”“靶向治療”。要聚焦頂風違紀行為,發現一起、查處一起,絕不姑息;要深挖隱形變異問題,針對改頭換面、轉入地下的“四風”新動向,及時制定應對措施,做到精準識別、精準打擊。在監督手段上,要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依托大數據、信息化平臺,構建全天候、全方位的監督網絡。通過專項督查、群眾舉報、日常巡查等多種方式,織密監督網,形成強大的監督合力。同時,要發揮群眾監督和輿論監督的作用,鼓勵群眾積極參與作風建設,讓違規違紀行為無處遁形。
最后,深化教育引導,筑牢思想防線。作風建設不僅需要制度的剛性約束,更需要思想上的深刻教育。只有將紀律要求內化為黨員干部的價值追求,才能實現從“不敢腐”到“不想腐”的質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對我們共產黨人來講,能不能解決好作風問題,是衡量對馬克思主義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信念、對黨和人民忠誠的一把十分重要的尺子。”這一論斷深刻揭示了作風問題的思想根源。必須將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納入黨內集中教育和日常培訓,通過理論學習、案例警示、廉潔文化浸潤等多種形式,引導黨員干部堅定理想信念,樹牢宗旨意識。要充分發揮典型案例的警示教育作用,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讓黨員干部從反面典型中吸取教訓、引以為戒。同時,要弘揚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傳承紅色基因,教育黨員干部始終牢記“兩個務必”,永葆艱苦奮斗的政治本色。通過持續的思想教育和文化浸潤,筑牢黨員干部拒腐防變的思想防線。
當前,我國正處于“十四五”規劃收官、“十五五”謀篇布局的關鍵時期,改革發展穩定任務艱巨繁重。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抓好班子、帶好隊伍,弘揚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黨員干部是推動改革發展的中堅力量,其作風直接關系到黨的決策部署能否落地生根。只有以嚴實作風履職盡責,才能將黨中央描繪的宏偉藍圖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發展成果。作風建設與事業發展相輔相成,唯有以優良的黨風政風凝聚黨心民心,才能在全社會形成干事創業的良好氛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強保障。
【作者分別為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黨建部教授、博導,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黨建部博士生】

法治精神生存條件 不能缺少主張 |
去年,省委省政府經過10多年積極部署推進的寧波、舟山港一體化工作塵埃落定。寧波舟山港實現了實質性一...
詳細
|
習近平總書記2·19和4·19兩次重要講話,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和戰略高度,科學回答了事關新聞輿論事業...
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