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瑞龍:努力實現2025年經濟增長目標
楊瑞龍
2025年經濟增長面臨的挑戰
基于對當前中國經濟基本面的綜合考量,2025年實現5%左右的經濟增速是一個“需要跳起來才夠得著”的目標。回顧去年,在下半年加大政策刺激力度的情況下,第四季度的經濟增長有所加快,使得全年實現了5%的增長目標。今年要實現5%左右經濟增長目標主要面臨以下四大挑戰:首先,短期的周期性因素的下行壓力依然較大,主要是需求不足,特別是消費需求比較低迷。同時房市、股市低迷導致資產縮水,家庭、企業、地方政府的資產負債表轉弱,使得企業和消費者預期減弱,帶來經濟下行壓力。其次,中長期的結構性因素下行壓力不容忽視,即新的增長動能難以完全填補傳統增長動能衰減所帶來的缺口,表現為改革紅利、全球化紅利、工業化紅利、人口紅利等傳統增長動能衰退,進而導致潛在增長率下行。再次,全球經濟下行壓力和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特別是特朗普重新執政以來實行的關稅政策對全球經濟造成了巨大沖擊,對我國的外貿也造成了沖擊,可以預期今年我國的出口將面臨較大的挑戰。最后,宏觀經濟刺激政策的邊際效益遞減。盡管我國仍然儲備有大量政策工具,但宏觀經濟政策的邊際效益下降較快已成為不爭的事實。這意味著,要實現以往政策刺激所達到的效果,就必須采取更強有力的政策措施。
設定5%左右增長目標的必要性
盡管穩增長面臨挑戰,但2025年實現GDP(國內生產總值)5%左右經濟增長目標仍然是必要的。
第一,5%左右的經濟增長目標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戰略目標的重要條件。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中國式現代化“兩步走”戰略,要求在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從經濟學角度出發,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意味著我國要步入發達經濟體行列、人均GDP達到兩萬美元左右,2020-2025年GDP年均增速大約要保持在4.73%。而隨著我國經濟體量逐步增大,GDP增長難度也隨之增大。考慮到我國經濟增長呈現“前高后低”的趨勢,為了到2035年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目標,當前階段需要保持5%左右的增速。
第二,5%左右的經濟增長目標對于提振市場信心至關重要。目前,我國面臨信心不足的挑戰。信心表現為對實現任務目標成敗的外在感知、情緒反應、外在意識。行為人根據其過去的經驗及對當前經濟基本面的判斷對未來形成預期,如果對未來預期趨于積極,信心便會增強,從而會增加投資和消費,反之則會抑制投資和消費。因此,提振信心的關鍵在于改善預期,即經濟行為主體對當前經濟基本面形成積極判斷尤為重要。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規劃的開局之年,設定5%左右的增長目標是向市場傳遞正向信號,從而有助于提振市場信心,激勵企業和家庭的投資和消費行為。
第三,這是防范系統性風險的有力措施。當前,我國房地產市場價格已經連續三年多處于下行通道,資產價格下跌對家庭、企業及地方政府的資產負債表是一個負面沖擊,也可能引發一系列風險,特別是金融風險、地方政府的債務風險;同時,經濟下行導致就業率下降、銀行貸款不良率上升,就業與社會保障問題逐漸凸顯。如何防范系統性風險?除了我們可以采取一系列短期應對措施外,最有效的辦法就是保持一定的增長速度,用增長來化解風險,例如,每年若需新增就業人口1100萬左右,惟有保持一定的增長速度。一旦經濟增長停滯或出現萎縮,風險必然會加速蔓延。若能夠保持經濟持續增長,就可以用時間換取空間,逐步化解風險。將GDP增速設定為5%以實現穩增長是以時間換空間的重要措施,是借助時間變量來緩解風險的蔓延,甚至創造出更好的物質條件來化解風險。
因此,盡管實現5%左右的經濟增長目標充滿了挑戰,但從長遠來看,實現這一目標對我國未來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如何實現5%增長目標
需要強調的是,盡管面臨多方面挑戰,但中國經濟的基本面具有“基礎穩、優勢多、韌性強、潛力大”的特點;超大規模市場、完備的產業體系、豐富的人力資源等傳統增長優勢仍然存在,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支撐條件和基本趨勢沒有變。為實現5%左右增長目標,我們可以選擇一攬子宏觀經濟政策。以下三個方面需要著重考慮。
第一,逆周期刺激政策還需要進一步加大力度。在內需方面,面對特朗普加征關稅所帶來的外部沖擊,最有效的應對措施是加大宏觀經濟政策的刺激力度,我國在這方面仍具備較大的政策空間與工具選擇。關于刺激的重點是投資驅動還是消費驅動仍存有爭議。一般來說,投資是快變量,消費是慢變量,短期有效的應該是投資驅動,政府通過投資基礎設施及重點戰略性產業,可帶動其他領域投資,并通過增加就業崗位來增加家庭收入,進而增加消費。但是,宏觀經濟政策在短期內刺激消費也不是無能為力的,其實財政政策大有可為,例如,政府可以通過發放消費券、消費補貼等手段刺激消費;也可以通過加大社會保障力度,減輕居民的后顧之憂,從而提升消費意愿;通過穩就業促進收入增長,從而帶動消費。總體上看,政策發力點應優先考慮投資,同時高度關注消費潛力的釋放。
第二,充分重視地方政府在放大宏觀經濟政策刺激效果方面的作用。地方政府在我國的經濟增長及制度變革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為了提高宏觀經濟政策的刺激效果,發揮地方政府的作用不可或缺。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爆發后,中國經濟增速出現快速下滑。面對這一情況,國家及時出臺了4萬億刺激計劃,政策效果非常顯著,4萬億的投入迅速拉動了經濟回升,2009年中國成為全球率先實現經濟回升的經濟體。在這一過程中,地方政府積極有為,放大了財政政策的刺激效應,從而使得刺激政策取得了較好成效。回顧近幾年,我們連續實施積極有為的財政政策,并且相較于2008年的4萬億計劃,政策力度更大,但政策效果不太理想。除了政策傳導機制、外部環境影響等因素,最關鍵的原因在于地方政府主觀能動性有所減弱。如何更好地發揮地方政府的積極作用,對于提升宏觀刺激政策尤其是財政政策的效果,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如何有效提升地方政府的積極性呢?首先,需要切實解決地方財政虧空問題。目前,一些地方財政面臨虧空壓力,使得地方政府在推進各項工作時面臨財力上的明顯制約。為了彌補財政缺口,部分地方政府被迫依賴增加非稅收入以實現財政平衡,但非稅收入的增加無疑對經營主體形成了擠出效應,抑制了企業的投資意愿和居民的消費活力。所以,必須采取更加積極有效的措施,妥善化解地方債務問題。合理劃分中央與地方的財權與事權,使地方政府適當減少事權、增加財權,也是緩解地方財政虧空的一種路徑。此外,房地產與地方財政之間仍然存在密切關系。如果能夠有效穩定房地產市場,對地方政府財政收入的支撐作用將非常關鍵。
其次,合理設計對地方政府官員的考核體系與激勵機制。如果地方政府出于規避風險的考量,傾向于“少做不錯”,缺乏積極進取的態度,其作用空間必然受到限制。因此,在績效考核體系中,應更多引入激勵機制,以推動地方政府主動作為、積極擔當。
再次,充分發揮地方政府在制度創新方面的功能。過去的行政性放權及財政分權改革使得地方政府不僅成為地方經濟發展的參與者及重要推手,而且地方政府為了在地方競爭中占得先機,具有自發制度創新動機,推動本地的市場化進程,從而激發的地方經濟的活力。地方政府積極有為的重要體現之一,正是在于其與企業協同推進制度創新,助力本地經濟發展。因此,地方政府不僅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主體,同時也是制度創新的重要力量。積極發揮地方政府在推動經濟增長方面的功能,有助于放大宏觀經濟政策刺激效果。
最后,應適當鼓勵地方政府增加合理的財政支出,促使財政刺激政策落地。我們一方面強調要加大財政政策的刺激力度,另一方面又倡導地方政府過緊日子,這考驗著地方政府的執行能力。近幾年,雖然從政策導向上來看是加大財政支出力度以增強刺激效果,但實際表現不如預期。因此,未來需要在防范地方政府財政支出盲目擴張和低效使用的同時,積極引導地方政府合理擴大財政支出,切實回應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充分發揮在促進本地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第三,推動經濟增長動能轉換,提高潛在增長率。實現5%左右的GDP增長主要有兩條路徑:一是通過積極的財政政策和寬松的貨幣政策,使實際增長率接近潛在增長率;二是通過培育新的增長動能,提高潛在增長率,實現高質量發展。兩者均有可能助力實現預期增長目標。當前經濟下行壓力既來自短期因素,也受長期因素影響。傳統增長動能的減弱,例如改革紅利、全球化紅利、人口紅利以及工業化紅利的逐步衰退,對經濟造成了一定壓力。然而,中國擁有大量新興增長動能,通過創新驅動、結構優化、新型工業化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以及走新型城鎮化道路,都有助于提升我國潛在增長能力。所以,盡管當前我們經濟發展面臨壓力,但經濟長期向好基本面沒有改變。其根本依據在于,傳統增長動能尚有余威,新的增長動能正在不斷積聚。只要我們能夠有效激發新增長動能,順利實現動能轉換,就有可能實現增長目標。
如何實現增長動能的轉換,關鍵在于有效激發新的增長動能,而激發新增長動能的關鍵是繼續推進市場化改革。創新不僅僅是科技創新,也包括制度創新;新型工業化道路依托的是結構轉型,而結構轉型的核心依然是制度問題。從傳統城鎮化向新型城鎮化的轉型,背后同樣涉及制度性變革。因此,必須依靠制度變革來實現增長動能的有效轉換,其核心在于構建高水平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同時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市場化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兩點。一是產權制度改革,沒有明晰化的產權制度,就不可能實現真正的市場化,產權制度改革,既包括國有企業改革,也包括民營經濟的發展壯大。二是進一步完善價格機制,必須通過放開管制,激發經營主體活力,推動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通過不斷深化改革,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市場化改革重大部署,持續推進制度創新,就有望有效激發新的增長動能,提升潛在增長率。
總體而言,5%左右的經濟增長目標有其必要性,但實現過程存在較大難度,“需要跳起來才能夠得著”。因此,未來必須出臺系統性政策加以支持,精準發力,努力實現2025年5%左右的經濟增長目標。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聯席所長、國家一級教授)

法治精神生存條件 不能缺少主張 |
去年,省委省政府經過10多年積極部署推進的寧波、舟山港一體化工作塵埃落定。寧波舟山港實現了實質性一...
詳細
|
習近平總書記2·19和4·19兩次重要講話,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和戰略高度,科學回答了事關新聞輿論事業...
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