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小區的停車難題怎么解?去年以來,江東區在明北、明南、朱雀、黃鸝、白鶴等9個老小區嘗試了一劑藥方:用疏通“毛細血管”的方式挖掘潛力開發停車位1600多個。效果還不錯,很多居民反饋說小區停車比以前容易了,特別是明樓街道明北小區,更是實現了停車位從“0”到“400”的突破。
今年,江東區住建局根據市治堵辦“緩解老舊小區停車難,創建宜居社區”的要求,將這劑藥方“復制升級”,計劃在改造9個老小區的基礎上,再改造8個老小區,預計通過挖掘潛力和綜合整治增加停車位1300個以上。
這8個正在實施改造的老小區包括劃船、明東、泰和家園、徐家、紫鵑、丹鳳、丹頂鶴、蓬萊等,而改造的妙方也主要圍繞“小區道路拓寬”“優化道路交通組織設計”“安裝智能管理和引導系統”和“綜合綠化提升”等方面展開。
把有限空間“騰籠換鳥”成停車位
今年的改造中,徐家社區道路從原本的3米拓寬到4.5米,左右兩側設置停車位約400個。明東等小區則將優化道路交通組織,通過設置單行線等方式,把有限空間“騰籠換鳥”成停車位。
為減少車主在狹窄社區內來回繞行、找車位要幾十分鐘的煩惱,江東區住建局通過和天津大學等院校合作,在我市率先將視頻識別系統和智能管理系統引入老小區,為老小區停車管理系統添加“眼睛”和“大腦”,通過視頻識別技術和智能化系統,在關鍵點位安裝LED屏即時顯示空余車位數量和所在方位等。
對于像泰和家園這樣公共資源特別稀缺的老小區,江東轉換思路,把處于小區死角處的綠化帶由地面搬到空中,空下來的地面改造成停車位,通過立體綠化、提升節點景觀對綠化進行補償,既緩解了停車難,同時改善了小區宜居品質。
此外,江東還通過增加公益項目配建的方式增設停車位,以緩解周邊停車難題。在濱江實驗學校建設中,原本規劃是建造80個停車位,為緩解周邊停車難問題,江東區政府綜合各方意見,將該校配建停車位增加到470多個。根據計劃,今年年底前該工程將全面完工。
下一步,江東將著力在商業設施與居住小區停車資源錯時共享上下功夫,在劃船社區與嘉匯國貿大廈、丹頂鶴與飛越時空廣場之間探索精準持久的錯時共享機制。
解決停車難,全民總動員
“破解停車難的這劑藥方,之所以能成功,秘訣在于自下而上的全民總動員。”江東區治堵辦相關負責人說。去年初,由江東區治堵辦牽頭,在全區范圍內進行了一次系統性普查,對轄區內車輛保有量和停車位數量配比缺位情況進行調研,并收集了江東區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的7件關于停車難的提案和議案、各相關部門群眾反映停車難來信來訪情況。然后,江東按照轄區內老小區建成年代進行分批整改。整改方案敲定前,到每一個老小區,多次組織居委會、小區業委會、物業公司進行圓桌洽談,商議出符合本小區特色的改造方案。改造中,無論大事小情,也第一時間告知小區居民,并充分采納尊重民意。
位于明樓街道的明北小區,1996年建成,原來規劃沒有設置停車位。隨著有車業主的增多,亂停亂放現象尤為嚴重。為從根本上破解這一難題,江東區治堵辦聯合明樓街道、明北社區和小區業委會歷時幾個月,對該小區道路進行拓寬,又把拓寬后的道路實行車輛單向行駛的交通組織優化,騰出一條車道用于停車,最終挖潛了400個停車位。
車位有了,為規范停車秩序,小區居民還自發掀起文明停車行動。昨天傍晚,在該小區,記者看到車輛停放很有秩序,一輛輛私家車自覺排成長隊停靠在道路同一側,而道路另一側,則留出足夠空間供居民行走和車輛通行。
|